将公益理念引入商业,同时把商业模式注入公益组织,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标的的社会创新,正呈蓬勃发展之势。公益理念的更新和商业资本的注入,更为社会企业提供了更多可能。然而,在项目起步阶段,一个“钱”字往往成为绊脚石。
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行长、职业公益管理人马蔚华呼吁,“不能让从事公益的人都做穷光蛋”。对这些初创社会创新项目而言,如何为他们解决资金之困?谁来引导他们觅得可行的商业模式?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尝试破解此类难题。
5月31日,2018创未来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奖揭晓,深圳市联谛信息无障碍有限责任公司摘走“产品创新奖”。他们通过对手机APP和网站的优化,让超过2亿视障者、听障者、老年人等人群方便顺畅地使用互联网,从而引发关注。作为联谛资助方,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走入公众视野。
这家公益基金会的面世,在创新创业领域掀起波澜。它自带创新标签,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价值导向。那么,它自身是何背景?在整个社会创新项目成长过程中,它充当何种角色?它能为社会创新项目提供哪些支持?
以公益慈善方式推动“商业+公益”
坐标指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顺德区。2017年1月,在广东省顺德地区区委区政府及当地企业家推动下,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诞生。当地区属国资企业科创集团捐赠了200万元原始注册资金,首期的3亿元启动资金,则由知名企业家何享健无偿捐赠。
对捐助者何享健来说,这3亿元资金是作为60亿元慈善捐助计划的百分之五。2017年,何享健将原来的何享健慈善基金会更名为和的慈善基金会,以60亿元捐助基金用于资助精准扶贫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创新创业和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。
对公益慈善领域而言,通过资本的形式,来支持青年人创新创业行动,这是国内前所未有的尝试。熟悉社会创新领域人士会发现,这在顺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。作为全国改革试验区,在社会创新层面,顺德一直充当着先行者和倡导者角色,早在2012年6月26日,他们已成立区一级社会创新中心,来充当推动社会创新的官方平台。
以支持创新创业为自身使命的这家公益基金会,角色是“政府的补充”。
顺德区经济与科技促进局产业金融科科长苏鹏程是这样解释的,“地方政府一直在推动创新创业,除了政府推动外,社会也想在这一块有所贡献。基金会可以作为政府的补充,去资助市场不愿去资助的部分”。在项目初创阶段,尤其是社会创新项目,往往存在市场不愿投入、政府资助覆盖不到的空白地带,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把视线和资本投给他们。
与传统慈善基金会从事公益慈善项目资助不同,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通过资助的形式,引导创新创业项目关注社会。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理事、顺德社创中心总干事李允冠是这样解读的,“商业投资注重回报,政府支持注重公益,基金会的资助可以实现‘公益+商业’的效果,推动商业向善”。
顺德创新创业基金会副秘书长陈嘉俊说,基金会的宗旨是“未来始于创新,青年立业为善”。表层来看,基金会是在资助青年人创新创业,其背后却自有深意——希冀透过资助的形式,影响这些有前途有潜力的创新项目关注社会。
专设“社会价值投资计划”奖励社会创新项目
目前,顺德双创公益基金会为年龄在18-40岁建的青年创新创业者提供3种方式的资助:种子资助计划、加速支援计划和社会价值投资计划。
种子资助计划主要面向经济困难的优秀青年,通过无偿为他们提供种子资金,资助他们启动创业,从而鼓励他们测试新的想法,搭建新的商业模式。基金会项目总监叶韵琦介绍,种子资助计划全年开放申请,定期组织评选,每年会有不少于30个项目获得种子资助计划的无偿资助名额,资助金额在30-70万之间,总额不超过1500万元。
其中,获批资助的申请以个人方式提出的,可获得30万元/年的种子基金。若获批资助的申请以团队方式提出的,项目成员每多1人,增加资助10万元,最多增加资助40万元。申请条件为能依托顺德资源,开展创新创业活动;拥有创新的创业想法或项目;申请者在递交申请时,年龄介乎18-35岁之间。
加速支援计划是面向初创企业家提供援助,以扶植他们的创业项目进一步成长。这一计划的资助额度为200-1000万元,结合资助、股权、债权和可转债等形式开展,每年资助3个名额。
在挑选扶植对象时,基金会会从融资轮在A轮之前,公司主营的产品或服务已经过验证,盈利模式清楚且具备快速复制推广的可能性3个角度,对项目进行考量。项目必须是基于现有市场需求,并有规模化潜力的创新解决方案;公司主营的产品或服务已经过验证,盈利模式清楚且具备快速复制推广的可能性;项目具有创造就业机会、改善社区可持续生活方式等社会价值的基因。
社会价值投资计划则面向社会企业,要求这类项目既能创造社会、环境效益,又具备有效的商业模式。目前,基金会通过设置奖项的形式来进行倡导,他们携手顺德区的《创业顺德》大赛,设立有“最具社会价值奖”。
作为支持青年人创新创业的公益基金会,顺德双创公益基金会并不只是提供资金上的支持,它的另一项重要职能,是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搭建协创平台。
陈嘉俊说,基金会并不是传统意义的“给钱”,而是要发挥网络和连接作用,实现战略性、资源协同的协作。他们通过搭建“伙伴协创平台”,形成关系网络,网罗本土业界、金融界、学术界、非营利组织等领域专家和资助成员。基金会会定期与国内外标杆孵化器、加速器等开展交流合作,从而给予获资助项目多方位支持,激发项目潜能,从而提高项目成功的胜算。
享受无偿资助者项目成功须回馈社会
据叶韵琦介绍,2017年共有97个项目申请了种子资助计划,其中13个项目获得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资助,资助金额达615万元;加速扶持计划则获得了推荐项目27个,其中9个项目通过了路演。
项目申请者需要通过3道关卡,才能获得最终的资助基金:项目初选、项目路演和基金会投委会的决策环节。
基金会项目组会对递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筛选,所选中项目,会进入路演名单之列;通过路演环节,会筛选出的50%左右的项目;在对这些项目进行尽职调查后,项目组会出具投资分析报告,以供基金会投委会决策之用。
基金会投委会成员由当地知名企业管理者、投资人和政府人士共同组成,他们根据投委会规则进行最终决策,从而挑选出即将支持的项目。
“不同项目的阶段需求不同,基金会并不是救贫救急,缺钱给钱,会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。希望通过支持,可以让项目继续发展,发展得更大;项目发展得越大,可帮助的人群越大。”陈嘉俊说。
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的资助领域涵盖社会创新和商业领域,涉及医药、科技、教育、制造业等领域。其中社会创新项目居多,包括爷爷奶奶一堂课、木新工坊创造力课堂、蜂窝儿童互联网实验、无障碍解决方案,等等。对于商业创新,他们同样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。
基金会同时看重作为创新创业者本身的成长。“我们希望通过资助推动更多青年人的正向变化,因此我们愿意承担风险,容忍失败”,陈嘉俊说。
由于种子资助计划是无偿资助,基金会对被资助方并没有商业回报要求,他们和被资助方达成口头共识——当机构的年利润达到一定数额后,需要回报社会。